筆者/吳芝伊|有創意內容行銷|2025-06-25|圖片來源:有創意投資
你不是說這個人表現很好?怎麼上個月就鬧離職?
某天,一位連鎖店老闆小張,在月會上看著報表搖頭。他手下的店長小美,兩個月前才拿到部門績效第一名的獎金,結果上個月就因為一句「覺得不被看見」,火速遞出離職單。
這讓小張很困惑,也很無奈。
他自認制度都設計好了,績效獎金也每個月照發,為什麼員工還是不穩、該努力的沒努力,該留下的卻離開?
這不是他一個人的煩惱。很多老闆都遇過以下這三種狀況:
一、以為「一次考核」,就能撐起「一整年」的表現?
許多老闆一年只做一次績效考核,然後用那一次的結果來決定整年度的獎金或升遷。
問題是,人的狀態每天在變、業績每週都在跑,怎麼可能只靠一次打分,就公平又準確?
更何況,很多公司用的是「主管印象」,而不是「具體事實」。主管可能憑感覺說誰好誰不好,但員工會反問:「我做了什麼被扣分?你怎麼都沒跟我說?」
如果連主管都講不清楚為什麼給這個分數,那這份考核,只會成為員工心中的不滿與質疑。
二、沒有方向感的員工,是不會自己努力的
你是否有聽過這樣的對話:
員工問:「我怎麼樣可以加薪?」
主管回:「看表現啊!表現好就可以加薪」
這句話聽起來像是回答,其實什麼都沒說。
對員工來說,最困擾的不是工作本身,而是「不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」。他不確定哪裡是加分項、哪裡是扣分區,只能憑經驗摸索,或者選擇放棄多做。
有些人一開始很積極,久了發現「多做不一定被看見,犯錯卻一定被記得」,自然就選擇「不冒險、不表現」。
三、主管不會說清楚,員工也聽不懂,制度等於白寫
你寫了一份很完整的獎金制度,卻沒有人在看,也沒人照著做。問題出在哪裡?
答案是:「獎金制度太難懂,主管也說不清、算不清楚」
我們輔導過太多企業,發現一個共通問題——老闆寫了一份很完整的獎金制度,但現場主管完全無法轉述給員工聽。
問主管:「怎麼評分?」
他說:「大概就感覺,覺得不錯就給高一點。」
這不叫制度,這叫印象分。
一套真正有效的制度,應該是「主管講得出來、員工聽得懂、實際領的到獎金金」,最好還能「讓員工開始良性競爭」。
那該怎麼辦?
打造「可視化」的評分制度,才是真正落地的方法
建議從以下三件事著手:
1. 用得懂的語言設計制度
別再寫「目標達成度」、「工作協同力」這種抽象指標了。
請寫成:「有沒有完成每日三次客訴回報?」「今天有沒有主動回覆顧客LINE?」這種一看就懂、做了就知道加減分的事情。
員工不是不願意努力,而是他不知道什麼叫「努力的方向」;而你需要幫他把這件事「翻譯」出來。
2. 把制度做成「表格化」,讓主管說得出、打得分
我們幫客戶設計評分制度時,最常做的就是「評分卡」、「獎金計算卡」與「一頁流程圖」。
這些工具有一個共同特點:主管只要照著表格打勾、填數字,就能完成評分。員工也可以每週看到自己的分數,有清楚的進步方向。
例如,一間連鎖手搖飲品牌採用「當班得分卡」,包含了清潔打卡、備料完成度、顧客回饋記錄等三項,只要每週都拿到80分以上,就能獲得當月額外獎金。
結果一個月內,全門市的營運分數平均提升了12分,客訴率下降三成。
3. 把獎金設計成「連動貢獻」的激勵,而不是「感謝你」的隨手發放
獎金不是獎勵大家有來上班,也不是補償大家辛苦。而是該針對「有做出具體成果的人」,給予明確、合理的獎勵。
我們建議獎金發放要和評分制度綁在一起。例如:
✅ 每達成一次「指定任務」,加3分
✅ 每次「主管主動記錄的好表現」,加5分
✅ 每月達到總分80分以上者,才有資格領獎金
如此一來,主管有工具可用、員工有方向可走、公司也能有效控管獎金預算。
一套能落地的制度,不是讓人背,而是讓人做
很多老闆害怕講制度,覺得會讓氣氛僵硬、員工跑光。但其實,有制度反而是對好員工最大的保障。
沒有流程,靠的是員工的經驗;但一旦你人事更替、新人接手,整間店馬上亂。
反之,有制度有工具,就像是有導航一樣,新人來了知道怎麼上路,主管也能更快把工作交接出去。
我曾幫一間飲料店重整店務流程,設計了「備料時間表」、「開店檢查表」、「業績獎金卡」,結果:
✅ 新人上手時間從14天縮短到5天
✅ 店長每週工時減少8小時
✅ 每月員工流動率下降超過一半
如果你也需要,我幫你設計一套看得懂、做得出來、領得到獎金的績效制度。別再讓辛苦的獎金,白白發在不努力的人身上!。
#獎金設計 #員工執行力提升 #激勵 #內部制度優化 #管顧公司